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资讯 >> 资讯动态 资讯动态
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本页面标签及关键词:常州汉语老师
本页面标签及关键词:常州汉语老师
文章出处:常州汉语老师 加入时间:2014/7/18 浏览次数:1221
[摘要] 语言和文化是同气连枝的,对外汉语教学不仅要注重语言教学同时更要注重其中的文化交流,在语音、文字、词汇、语法教学中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体现出来。让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得到培养,从而提高他们跨文化的交际能力,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文化交流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了不同的语言。语言在人与人之间起着传递信息的媒介作用,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它是一个民族特定思想方式的产物。
作为一种语言,汉语也是如此。作为中华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汉语在反映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深远影响。任何一门语言里都有与其文化息息相关的语言现象。汉语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从形式到表达都带有浓厚的人文因素,汉语的这种人文性比其它语言更为突出。汉语的人文性是进行汉语教学及汉字教学的优势之一。
因此,如果能将文化教学融合于对外汉语教学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而且有助于提高汉语的认知能力。
(一)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对外汉语教学即是一种语言教学,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学紧密地结合起来,即将文化教学融合于汉语教学。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负面影响,使汉语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1. 文化教学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带来的隔阂现象。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应伴随着文化交流,要让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感知中国的文明礼仪、中国的儒学思想、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兴趣爱好。这样不仅可以使学习者消除因文化不同带来的心理隔阂,而且可以加深他们对中国的认识和了解,让他们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中,更好地了解当代中国的国情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对中国有全面的了解。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合中国文化,有利于学习者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不同思维方式、生活习惯,消除因为文化不同而造成的文化隔阂。
2. 文化教学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学习都是需要兴趣。在对外汉教学过程中融合中国文化教学,会增强学习者自我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会用一种探索、发现的精神投入到学习中,这既可以帮助外国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避免文化隔阂造成的误解,又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掌握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并时常为自己的独到见解感到骄傲和自豪。
3. 文化教学有助于提高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每个民族的语言都熔铸着该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反应着该民族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道德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正是因为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语言的学习不那么容易,文化间的碰撞,常常影响着语言学习者的情绪,影响着他们学习的热情。因此,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在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的同时,还要适当的融合文化知识,使语言和文化结合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也可使学习者进一步了解中国社会的心理和文化特点,掌握交际规律,逐步提高文化适应
能力和交际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融合于语言有四个主要要素: 语音、文字、词汇、语法等方面。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汉语四要素和社会文化的相互影响。现举例说明:
1. 语音教学中必须融合文化教学。汉语的显著特征是具有音乐性,强调抑扬顿挫,是一种特殊的语音文化,所以汉语常常用双音词来替代单音字,出现叠韵、儿化、前缀、后缀等语言现象,产生强烈的音乐感和节奏美,给人一种轻松、愉快、亲切的感觉。如“爸爸”、“妈妈”、“花儿开放”、“月儿弯弯”、“老师”、“孩子”等。中国的古诗也从来都是“吟”而不是“读”,其区别就在于“吟”强调有节奏地诵读,而“读”只要求看着文字念出声。 汉语中的同音或音近字堪称世界之最,这也使得中国文字里的谐声字是世界上最丰富的。当然,这影响到汉语思维的习惯、文章的特征。单纯听到一个语音,会联想到一连串声音相似的文字。这是一种习惯性的自然的联想,久而久之,这些声音相似的文字之间,约定成俗,在语音上就有了亲缘关系。所有的这些使汉语成为一种特别容易产生暗示的语言。如中国人喜欢利用谐音表示汉民族美好愿望。结婚时送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因为“枣”“生”“桂”“子”与“早生贵子”谐音,当然,这其中也表现出汉民族重视传宗接代、后继有人的传统观念。
2. 汉字教学中必须融合文化教学。汉字是汉民族思维和交际最重要的书面符号系统。汉字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表意特点的文字,作为古人心理和思维活动的产物,其实在记录语言、传递概念的同时,也记录和传载了种种文化信息。汉字在其形义之间、音义之间,以及意义变异的联系中,常常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某种文化信息。因此,我们有必要将文化融入到汉字的教学构成中,从而增加学习者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汉字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瓶颈”,如何比较有趣味地进行汉字教学,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师思考并探索的问题。纯粹的汉字教学将十分枯燥,效果也不是很好。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汉字时应当从象形性、表意性、会意性和人文性作为切入点,适当的进行文化交流,这样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文化教学融合到语言教学中,就必须结合汉字去讲解文化,从汉字的起源去感受中国先人的智慧,从汉字的六书去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汉字的形体与字义有着种种联系。
六书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前四者为造字之法,后两者为用字之法。六书对正确了解和掌握汉字的构造原理及其使用规律,进而从根本上把握每一个汉字的本义,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汉字的表意特性,赋予了汉字有别于其他文字的独有魅力。因此,在汉字教学的过程中,对于大多数独体字,可以采用画图的方式,例如“山”、“水”、“日”、“牛”、“羊”,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来是增加了教学的趣味性,深受学习者的喜欢,二来是字形不容易被学习者忘记。而对于大多数合体字,则可以从偏旁入手,或者在学习者掌握的汉字量达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开始帮学习者总结偏旁相同的汉字,一连串偏旁相同的字往往含有同样的造字背景; 同时,不同的造字方式必定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在其中。例如,“妇”、“妻”、“娶”,这些用“女”偏旁的字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反映出传统中国社会里的婚嫁观念与妇女地位。再比如说,女人有子便是“好”字,屋内有女便是“安”字。这反映了一般中国人的传统家庭观念。几乎每个汉字都可以绘
出一幅中国历史文化图,或考证演绎出一段中国历史文化“典故”,因而汉字本身就可被视为文化信息的载体,是一种充满时代色彩、地域概念、人文心理特征等的动态的文化符号。因而汉字是中华文明之母,是汉民族的面孔和灵魂。要了解东方文化,就需要懂得汉字; 要懂得汉字,同样也需要了解东方文化。要想使学习者更好更快地学习汉字,其教学过程中必须融合文化。
3. 词汇教学中必须融合文化教学。词汇是语言的基础,它能最直接、最敏感地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取向。因此,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积淀常常结晶在词汇层面上。相当一部分汉语词汇是与汉族人的文化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对外汉语教师将文化教学渗透于词汇教学,那么词汇教学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称谓是人类社会文化的一种普遍现象,反映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汉语中的亲属称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纷繁复杂的。英文cousin 一词在汉语中与其相对的就有: 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八词。这跟中国古代社会严密的宗族制度有关。红色在民间象征吉祥喜庆。是中国人喜欢的色彩之一,每到过年过节、喜庆吉日、亲友聚会,都缺少不了红色。黄色是中心色,象征大地的颜色。在中国有“黄生阴阳”的说法,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是居中位的正统颜色,为中和之色,居于诸色之上,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青色( 含绿) 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春天。
4. 语法教学中必须融合文化教学。汉语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理论,认为语法研究有三个平面: 句法平面、语义平面和语用平面。
在这三个层面中,这里主要讲一下语用层面的文化交流。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该语言。要想比较自如地使用一门外语,除了掌握大量词汇与语法外,在语用上也需格外注意。语用,就是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说怎样的话。而这小小的说话背后,往往隐藏着很大的文化内涵。中国是一个受儒学思想影响至深的国家,儒家思想的精髓是仁、义、礼、智、信,崇尚中庸,崇尚和谐。夸奖一个人唱歌唱得好,听到的回答常常是“唱得不好,见笑”,送给别人好吃的东西,也会听到有人说“我们家没人吃,送给你了”。如果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学习者一定会百思不得其解。汉语中十分简单的日常问候就能体现汉族人的文化。汉语中的熟人相问“吃饭了吗”、“最近怎样”、“去哪里啊”。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饮食文化”被置于一个非常崇高的地位,因此人们会这样打招呼“吃饭了吗”,而“去哪里啊”这样的句子也并非是真的想打探别人的隐私,仅仅表达一种关切问候,回答者可以不必认真地回答。即便一句简单的年龄询问,也有“你几岁了”、“你多大了”、“您多大年纪”、“您老高寿”等不同的说法,体现了“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传统。这些文化知识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给学习者,以便其更好的理解。这些都需要在汉语学习的过程中,授课教师能够循序渐进地把文化的传播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由于语言是一种民族文化的表现与承载形式,不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也就无法真正学好该民族的语言。相信如果没有相关的文化为基础,不管学了多长时间的汉语,面对中国人,学习者们依旧会满脸疑惑。至于“守株待兔”、“画龙点睛”、“刻舟求剑”等,更是要求教师对历史典故进行讲解,提高学习者们交际中的敏感性,克服文化差异带来的交际障碍。
(三) 余论 中国文化深层次融合于汉语言中,使汉语成为中国文化的特殊标志,因而学习汉语必须深刻理解中国文化,树立文化习得意识,重视中国文化在汉语释义中
的作用,以及汉语词语对中国文化内涵的依托。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具有融合中国文化的意识,以提高汉语学习的效果。 当然,我们必须指出,这里提到的文化教学必须是在语言本体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下实施的。对学习者进行对外汉语的教学,并非整节课进行语言点的灌输,这样的教授过于枯燥,同时,忽略文化教学会导致语用中一系列滑稽的笑话; 也不是整节课都在讲中国文化,认为文化就应该是天文、地理、人文、社会等的一个综合体,这样的教学应该由专门的文化课完成; 而是应该将两者很好地结合,才会相得益彰,取得较好的效果。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它与文化紧密相连。对外汉语教学的最佳模式就是语言文化一体化教学,将文化教学融合在语言教学之中(杨红英2008)。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融合中华文化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水平。只有这样,学习者们才会在中国文化的熏陶下,从本质上认识、了解、学习汉语,进而学会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中国的文化传统去解读汉语、使用汉语,在汉语的学习中懂得中国,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